台 灣 農 場 經 營 協 會
金牌品質.金禾康 – 全台最優質農產品平台的有力推手
古羅馬學者.瓦羅曾說:「農業的要素,也就是構成宇宙的元素,即是水、土壤、空氣和陽光。」
生活在台灣是美好的;寶島上,有數不清的「農場小宇宙」,日日向自然萬物致敬、學習共存,走入東、西、南、北各大縣市城鎮,也都能尋找到專屬其地域,符合時令季節的代表性農作物。迷人的福爾摩沙,最美的風景不只是人,還有因人、因氣候環境,所培育出的-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寶島食材;從米麵雜糧,到鮮蔬水果,從花卉藥草,到茶飲蜜餞等,所有縈繞在舌尖的百轉千迴,都成就了餐桌上令人驚豔的滋味。
如果說,地球的蓬勃生機皆因宇宙而存在,那麼,這些豐盛了我們生命的食物,便是源自台灣農人的愛,與灌溉。於是,寶島子民,得以存在。
而給予台灣各大農場支持&輔導力量,讓農人能披荊斬棘,勇往直前的有力推手之一,便是民國84年7月11日成立的,【台灣農場經營協會】。
.
起源
過去,在台灣尚未走入國際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前,寶島上的農場,大大小小,分散各地,農作物栽種面積不一,加上缺乏交流管理,政府在協助農業,與提供資源的整體統籌上,都處於難以執行的狀態。雖然台灣面積小,無法與國外一兩百公頃的種植面積比較,但一年四季,氣候分明的寶島,卻能培育出種類繁多,鮮甜味美的各種食材,若能集結同屬性的農場,適當管理,政府在分配資源及協助輔導上,也能更有效率,並全面提升台灣農業,在國際的地位與競爭力。
【台灣農場經營協會】二十多年來所扮演的角色,便是為政府搭建與農場之間,那座輔導、支援、互動、學習的橋樑。
民國81年6月底,政府為了能夠有效管理農場,朝制度化發展,重新修正「農場登記規則」並通過。能夠符合登記資格的農場必須符合制定條件,像是:露天栽種農作物面積須達5公頃以上,溫室栽種則至少為1公頃,此外,除了面積上的審核,縣政府農業處同時聘請學者,環保相關人士等,前往農場實地勘查,確保來登記的農場,實為正職人士及專業技術者管理,以及在土地使用上,沒有濫墾濫伐,有做好良好水土保持等…。嚴格要求,是為了把政府資源,提供給真心實踐農業價值的人。
.
轉捩點
如今現任為南華大學旅遊研究所的李謀監教授,及現任屏東科技大學的段兆麟副校長,便是當年政府在修正通過農場登記規則後,聘請走訪全台灣各大農場、協助推動登記方案、鼓勵農民嘗試跨越的主要關鍵人物。他們尋尋覓覓,從81年6月底,跑遍全台,與農民溝通交流,努力不懈地串起政府與農場的關係,直至84年7月,前後整整三年時間,終於集結了50幾間符合資格,也願意交流學習的農場,開創了最初的【台灣農場經營協會】,把台灣農業的可塑性,又往前推動了一大步。
.
番薯毋驚落土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
這句熟悉的台灣俚語,過去常用來比喻草根性強的本土台灣人,象徵無論遭逢任何困境與挑戰,只求傳承心血,綿延不絕。 而由一群克勤克儉,生命力強韌的農民所組成的台灣農場經營協會,彷彿也秉持著這般堅持到底的精神,20多年來,一路跌跌撞撞,在未知中摸索經營,在負債後轉虧為盈,歷經反覆磨合、持續調整、用心溝通後,如今,已從當年的50幾間農場,擴大成500多間。政府透過協會的集結,每年編列預算,提供生產技術的輔導、維運難題上的協助、農業教育的訓練、推動兩岸農業交流等,希冀凝聚寶島上農民的向心力,增進農場與農場之間的感情,一同為台灣農業,持續創造美好風景。
如今,台灣農場經營協會,在農場日趨發展成熟下,期許自己從指導者轉型為輔導者,【金禾康-農產品網路銷售平台】的成立,是2017年的另一大躍進。金禾康,象徵了「金牌品質、農特產品、健康安全」,強調在此平台所分享的農作物與餐桌上的食材來源,皆來自經過登記、審核、實地考察後的大型農場。在食安問題猖獗的現在,金禾康的存在,代表了「以誠相待,以真實為本」的心意,每一個上架的農產品,都有他們的故事及價值。
.
農民以愛餵養,於是,我們得以存在
寶島之美,是沒有固定形象的,而愛,可以透過任何一種媒介來傳遞。對農場而言,農產品的角色就宛如他們的兒女,經過耐心照料,施肥,灌溉,用生命中活著的每一天,來細心餵養,等待茁壯。金禾康的每一種農產品,都是一種愛的形體,透過故事,來到消費者眼前,它代表的不只是一項食物,而是在晝夜更迭之際,在被愛,被照顧後,最後用獨一無二的姿態,來到我們舌尖,豐盛生命。